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迎接浙江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的顺利召开和建校126周年,求是学院推出“求是精神与我”系列主题沙龙,邀请师长与一年级学生们面对面,深入研讨求是精神在国家繁荣、学校建设、科学研究、个人发展等维度的现实价值和青年行动,启迪学生求是思想,引领青年培根铸魂。
4月21日下午,“求是精神与我”圆桌沙龙公共管理学院专场在丹阳连廊103顺利举行。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教授,求是学院党委副书记、丹青学园主任卓亨逵老师,丹青学园团委副书记闻时敏老师,公共管理学院兼职辅导员叶桐以及十一名目前专业确认至公共管理学院的大一学生参加此次沙龙。

会议伊始,主持人闻时敏老师简要介绍了此次沙龙开展的背景。接下来,每位同学从对自身专业认知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自身对于求是精神的认知以及如何践行求是精神的规划。赵志荣院长在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从同学们的几个疑问角度入手,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经历,为同学们阐述了他对“求是”的认知。
首先,赵院长认为“求是”精神不断滋养着浙大学子。当他初来浙大时,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浙大人都有一股向上冲的劲头。在他了解了浙大西迁历史之后,感受到正是这段充满人文激荡的历史经历,为我们提供了求是创新这一根本营养,一代又一代滋养着我们浙大学子,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其次,赵院长从公共管理专业发展历程的角度切入,向同学们介绍了公共管理专业的历史起源、发展沿革与前沿热点,鼓励同学们不要畏惧暂时的迷茫与挫折,坚持终身学习,坚持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求是”就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激发同学们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最后,赵院长分享了他个人的求学经历,虽然28岁时才开始跨专业学习公共管理,但正因为拥有交叉学科的背景,使他能够以多种视角看待与分析问题,形成了自己对于公共管理的独特理解。赵院长鼓励公管同学们学以致用,在各自领域发挥带头作用,那就是他心目中的leadership,也是对“求是”精神的最好实践。

听了赵院长的分享,同学们也收获颇丰,积极提问,与赵院长就未来规划、创新理念和当前科技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分享交流结束,赵志荣院长为参与此次沙龙的每位同学赠送了一本《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鼓励同学们认真学习,不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学生代表也向赵院长献花以示感谢。


学生感悟
社会科学试验班-蔡亦周
非常荣幸能够有与公管学院赵志荣院长近距离交流的机会。作为公管学院的学子,“公共”一词始终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取向,“管理什么,为谁管理,如何管理”更是值得我们不断深思。赵院长先是让我们谈谈对自己所在专业的理解、感受、期待,或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了解我们目前的学习状况和所思所想。接着,在活跃融洽的沙龙氛围中,赵院长以中正平和的语气,结合他在美国求学、授课的经历和众多学者在公共管理领域提出的观点,向我们分享他对于公共管理现状及未来的思考,特别指出社会上的大部分社会关系都无法跳出公共管理领域,公管专业负有重大责任,传递了公管院训“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所体现的“求是”精神。在本次沙龙中,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是赵院长鼓励我们跨学科、跨文化融合,不要局限于专业本身,不要被“对口”一词所束缚;赵院长结合自己从城市规划专业向公共管理专业转变的经历,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跨学科交流、出国交流的认知,对于刚刚接触专业学习、目标尚未明晰的我们来说,可谓是一道穿透迷雾的光亮。
社会科学试验班-李紫琰
赵立荣院长说,所有除了经济市场领域的公共事务,都可以归入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听上去宏观而抽象,它是宏大的,但是绝不是空泛的、被束之高阁的。公共政策实践对理论的强烈需求,呼唤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解决日益复杂的公共问题的学科出现,过去单纯依靠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慢慢地交给公共管理学科解决。赵院长通过自己跨学科的求学经历,鼓励我们走出单一学科或专业局限的圈子,去往学科融合的交界,在如何从独特的个体上升到公共和社会意义上的普遍价值的思考中,获得独到的见解,发掘“公共”二字的真正价值,探寻公共管理的真谛。廿岁为序,求是日新。“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是公共管理学院的院训,也是我们公管学子一生所需要追求的求是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