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精神与我”圆桌沙龙艺术与考古学院专场顺利举行

发布者:王欣然发布时间:2025-04-16浏览次数:10


2025411日,“求是精神与我”圆桌沙龙之艺术与考古学院专场在丹青学园青溪3002会议室举行。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艺术与考古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留根老师与112024级考古学与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生作分享交流。求是学院党委副书记、丹青学园主任郭诗平老师,艺术与考古学院团委书记沈丹老师,丹青学园辅导员景菖皓老师参与。会议由丹青学园分团委书记郑玲玲老师主持。

林留根老师讲述了自身作为浙大人、考古人对于“求是精神”的理解——从浙大西迁至贵州湄潭的历史,到“什么是考古学”的学科命题,林留根老师认为可以以“求是”二字括之——浙大学子的求是,结合湄潭当地发展状况推动其产业发展,福泽至今;考古工作者的求是,是透物见人、以物构史、借物悟世的学科精髓,一以贯之;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的求是,是“两个结合”,如引路明灯,映照未来。林留根老师表示,在这个多数人抬头向前逐浪尖潮头的时代,总是有一群人选择驻足回首。林留根老师表示,考古学不仅仅在于物质上石玉陶瓷铜铁金银的发掘、不仅仅有关灰坑房址祭坛墓葬的清理,更在于解读,在于领悟,在于从过去的遗存解读过去的实际,在于从物质的存在领悟精神的永恒。

林老师最后为同学们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具有大考古的学科概念,要具备大视野,拥有大格局,选择大发展;二是要为建设现代的、科学的、交叉的考古学做充足的准备,要博学通识,致广大而尽精微。

随后,同学们与林老师积极互动,就“求是精神”发表了个人的看法。2024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朱奕霏同学就家乡的大运河保护和文化传播提问:“怎样将科学技术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博物馆策展当中,讲好运河故事?”林留根老师指出,博物馆展览的决定力量从不在于现代科技的运用,而是策展者的目标和思想,科技手段始终是辅助、是补充,唯有展现出文物最为本原的历史面貌,才是博物馆展览的初心所在。2024级考古学专业的万紫涵同学向林留根老师咨询了有关未来具体方向确定的方法。林老师表示,对于本科生来说,当下最重要的是知识的“广与博”,广泛涉猎自旧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各个时代考古学的阶段特点,把握中国考古学的学科特点,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小论文写作是最好的方法,是越写越有兴趣还是越写越枯燥,这可以帮助大家确定最后的具体研究方向。”

最后,林留根老师为参会同学准备了推荐书籍并向学生代表赠书,学生代表也向林老师献花表示感谢,“求是精神与我”圆桌沙龙活动之艺术与考古学院专场也在师生合影中圆满结束。


同学们的感悟:

林老师的分享深入浅出,带我们追溯了考古的过去、当下和未来,揭示出“考古”本身便是“求是”精神的一种诠释,而还原历史、赓续文脉是考古文博人的永恒初心和精神源泉。林老师还分享了自己进入行业的过程和亲身发掘的经历,为我们未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希望能始终将竺老“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教诲铭记在心,广博学习各类文史知识,精进专业本领,成长为面向未来的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文明火种的传播者。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2024级本科生 方媛


林留根老师分享了其求学与科研经历,也深入探讨了他对考古学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考古学与求是精神的联系。通过这次交流,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考古学本就是一门专注于求是的学问。考古人解历史的谜,求历史的是,用前人在大地上留下的蛛丝马迹探寻历史的真相,在今人的眼前重构来时的道路。我亦感到,能够学习这样一门与过去未来都紧密联系的学问是何其有幸。将来在我的学习与职业生涯中,我也会向前辈看齐,贯彻求是精神。

 ——考古学专业2024级本科生 周潇逸


正如林老师所说,考古学和文物与博物馆学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科,我将始终心怀广大的文明格局,以解释好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为理想。但我也清楚地明白,唯有将自身技术与视角“尽精微”,主动迎接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自然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不断“求是”,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新的命题与挑战,方能在文物与博物馆学领域走得更远。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2024级本科生 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