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求是学院“求是精神与我”主题沙龙化学系专场在紫金港校区丹阳连廊103举行。化学系副系主任王从敏老师与11位2024级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共话“我心中的求是精神”。活动由求是学院丹青学园辅导员张洋主持,求是学院丹青学园副主任肖剑老师共同参与。
王从敏老师以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的历史渊源开篇,回溯了确立“求是”为校训的精神内核。他指出,“求是”源于浙大前身求是书院“务求实学,存是去非”的传统,强调以科学精神探索真理,以严谨态度直面挑战。
随后,王从敏老师结合自身求学和科研经历,向同学们阐释了“永葆初心”、“树立信心”、“拥有恒心”的重要性。他分享道:从选择化学之日起,便尊重自己的选择,热爱自己的专业。想要取得成就,需要学会向下扎根,向上攀登。无论是量子化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催化材料的实验突破,“求是”始终是科学探索的基石。
分享结束后,同学们与王老师积极互动,逐一分享了自己对于求是精神的理解,同时向王老师提出了关于未来规划和自我成长的疑惑。王老师认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应首先夯实专业基础,及时掌握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真正成为“求是精神”的践行者,同时需培养创新思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和蓬勃向上的朝气,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肖老师表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浙大学子应同时提升自身的全球胜任力,树立全球视野,培养跨文化学习交流能力,形成能够识别观点、独立思考的思维。
此外,王从敏老师还就“如何看待专业深耕与交叉学科发展”“在学科交叉背景下,化学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体现有哪些”等问题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求是精神的指引下,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不断发现化学之美并为之不断奋斗”是王老师对同学们的解答,更是对大家的期望。
最后,学生代表为王从敏老师献花并合影留念。本次“求是精神与我”圆桌沙龙化学系专场圆满结束。
同学们的感悟:
王从敏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亲切的谈吐为我们诠释了求是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交流环节,教授认真倾听每位同学的见解,并以独到的视角给予点评,这种平等的学术对话让我深受感动,受益匪浅。
作为化学领域的资深学者,教授用严谨而不失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剖析了专业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他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从学术深造到职业选择,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特别是教授对“如何在科研中践行求是精神”的阐释,让我对化学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场沙龙不仅照亮了我的学业规划之路,更点燃了我追求真理的热情。王教授的言传身教,让我真切体会到求是精神不仅是浙大的校训,更应成为我们治学为人的根本准则。这份收获,必将指引我在化学研究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理科试验班(生环化地)2402 扎西边旦
在我眼里,求是精神不仅是一种科学态度,更是一种学习方式。真正的“求是”意味着对知识始终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而不是满足于已有的答案。在学习过程中,去质疑、去推导,而不是单纯接受结论;在实验中,去耐心分析数据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机理,而不是仅仅观察现象。或许思考的过程会痛苦而枯燥,但知识本身就是如此有魅力。这种精神,正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的关键。未来,我希望能继续保持对科学的热情,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理科试验班(生环化地)2403 王雅亿
在我心中,求是精神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追求真理的求是,二是实事求是的求是。化学是一门很本质的学科,我认为学习化学进而研究化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真理。这就要求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世界,用严谨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满足于表象,不拘泥于传统,面对疑惑不回避,勇于质疑,勤于实践。具体到我们大一本科生的生活中,就是要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是追溯本源,常问自己“yes,but why”。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实事求是,应该是学习化学进而研究化学的必要条件。只有真诚对待问题,不偏不倚地分析和解决,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当然,求是不仅仅是在学术上实事求是,更是在生活中坚持原则和正义。求是的内涵是丰富的、宽泛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真正遇到问题时,该如何去践行它。“君子之学,唯求其是”,与大家共勉!
——理科试验班(生环化地)2408 董宇杰
在本次圆桌沙龙中,王从敏老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分享了对“求是精神”的深刻体会。他谈到,做科研首先要保持探索真理的纯粹初心,面对困难时要建立基于扎实研究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要有长期坚持的恒心。这让我们感受到了脚踏实地的力量,更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人生哲理。求是精神不仅体现在诚信求学的过程中,更影响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在未来的化学专业学习中,我将不断践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精神。
——理科试验班(生环化地)2412 李伟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