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求是学院“求是精神与我”主题沙龙光华法学院专场在紫金港校区彩虹毕至居举行,光华法学院副院长郑磊老师应邀分享。活动由丹青学园副主任肖剑老师主持,光华法学院辅导员王然,丹青学园辅导员高孙华、王欣然和12名法学专业同学共同参与。
郑磊老师从近期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讲起,引导同学们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个人在时代中所处的位置,从而更好地领悟并贯彻求是精神。郑磊老师指出,求是精神,既在志存高远、又在脚踏实地,还在“顶天”和“立地”之间的日常学习与成就中。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是”,求是精神,可以润泽各学科的学习研究:在自然科学领域体现为求“真”,侧重于追求客观的因果规律;在社会科学领域体现为求“善”,关注“应然”与“实然”的对立统一,注重对事实的关照与涵射;在人文领域体现为求“美”。以日常积累为舟,法学院同学的学习日常,形象地说,就是扎实训练会“说”会“写”会“读”的方法与技能,言之有“法”、论之成“理”,日拱一卒,在运用中成就研究型学习,支撑独立正确之思考,这是学业中的求是精神之日常。
谈到同学们的生涯规划,郑老师认为竺可桢老校长的两问,就是学业生涯两问:构成了大学学业生涯线段的两端,也提供了学业生涯规划的方法,用“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的规划布局来勾勒“到浙大来做什么?”的计划安排。鼓励同学们心怀“国之大者”不仅是格局,而且是视野,看到多远,才能走到多远;注重长期主义,不是风格选择,而是求是的不二法门。
随后,郑老师回顾了中国自晚清变法以来的历史与新中国法学院系的发展史,指出了社会科学对于制度研究与揭示历史规律的重要性。站在光华法学院建院8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郑老师鼓励同学们更多了解国际前沿学科知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继续深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领悟新时代法治的重要意义,自觉坚持和弘扬浙大人骨子里的“求是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此外,郑老师还就“涉外法治学习”“宪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时代背景下文科学科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等问题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讨论。
最后,郑磊老师还为每一位参与同学赠送了《立法前沿》和《德国宪法案例选释》,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既要关注中国本土的法律实践,也要具有比较法的思维。
同学们的感悟
郑磊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建构起贯通文理的学术视域,将“求是创新”的校训演绎为跨越时代、跨越学科的精神图谱。他指出求是精神的内核在自然科学表现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社会科学领域则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治学精神。尤为发人深省的是,郑教授将中美贸易争端等时代命题引入讨论场域,启发我们思考:当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震荡,我们新时代法学生当以何种姿态践行求是的治学精神?在这场思想激荡中,同学们极具深度的观点交锋同样令我备受启发,例如作为浙大学子应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法学生如何践行新形态的涉外法治,在不断适应新变化新情况的同时,坚定自身的人生规划、加强自身的核心修养、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认知共识,恰与郑教授强调的“专业精进与社会责任并行不悖”形成深刻呼应。
——楼天祺
我很荣幸能参加这次“求是精神与我”圆桌沙龙活动,并在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下对求是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郑磊老师对竺可桢老校长“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深刻阐发:“是非”是大利害,是世间真理之所存,是国家民族乃至人类之所需。求是精神的内涵的确如此,在任何时代都振聋发聩。作为新时代的法学生,我们更应当与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同命运,国家之所需,即是我之所往;国家需要涉外法治建设,那我定矢志不渝地在涉外法治领域“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唯秉持此信念,方能逐大利、铸伟业,迎光明未来。
——蒲粒岚
这次“求是精神与我”圆桌沙龙活动,让我有机会和法学院的老师以及法学专业其他同学进行面对面深入的交流,让我对法学专业本身以及求是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郑磊老师以“当今时代”入题,启发我们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对求是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入发掘,参加会谈的同学也都就自己对求是精神内涵的思考和法学的“求是”之路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时代塑造了青年,青年影响了时代。作为浙大青年,应当秉承着“求是”的治学精神,更应该时刻牢记竺老校长“只问是非,不问利害”的八字箴言,置身事内,扎进时代,重视新时代新形态的涉外法治建设,在时代中精进自身,在“求是”的路上讲好中国故事。
——杨雯涵
在“求是精神与我”沙龙上,聆听郑磊老师的分享,让我对求是精神乃至未来践行和规划有了全新且深刻的感悟。老师从中美关税战讲起,落脚到浙大双代会,从时空范畴深入剖析了“求是精神”的内涵,让我明白了求是精神不仅在求真求实,更在于融入自我思考与认识,让“应然”走入“实然”,既做扎实做好“长期主义者”,又要勇敢追求成为“国之大者”。
同时,郑老师的谆谆话语也让厘清了我们在学业规划、学习训练中的实际困惑答疑解惑,让理论变得鲜活。我逐渐意识到不能盲目跟风,而要依据自身兴趣与能力,秉持“求是”态度,脚踏实地地制定目标,找到自我调适的节奏。面对学习训练的难题,不再逃避,而是以“求是”为指引,认真分析问题根源,积极寻求师长同学的帮助,多开口多推敲,一直打磨便得一直进取。
这一场交流,带来的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重塑。我将带着“求是精神”,勇敢迎接未来道路的挑战,让小小的自我更好融入家国的宏观叙事当中。
——施昕彤
有幸参加这次“求是精神与我”圆桌会谈,我收获良多。郑老师首先以近期国际形势为引,引导我们拓展思路,觉察世界经纬与个人生活的轨迹相交点,开启了这次兼具深度与广度的交流。从同学们日常学习的疑难,到对未来规划的困惑,郑老师结合实际对它们进行了理性、务实的剖析。他强调了“长期主义”,在学习生活中不能拘泥于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鼓励我们以更宏观的视角,形成自己的总体规划。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求是、求真、亦求善。怀至诚之心,躬身入局,只求是非,不计利害才是求是精神的意蕴所在。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