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中午,求是学院“求是精神与我”主题沙龙历史学院专场在紫金港校区丹阳连廊103会议室举行。历史学院副院长张凯与10位2024级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展开了火热讨论。活动由求是学院党委副书记、丹青学园主任郭诗平主持,历史学院、丹青学园相关专兼职辅导员参与。
张凯老师从自身为何开展浙大校史和竺可桢老校长治校治学研究的渊源讲起。他提到,通过探究发现,竺老校长的治学理念与自身的学术志趣高度契合,从而帮助自己建立起与学校的精神联系,确认了“浙大人”的归属感。他鼓励同学们用历史学的视角、观点、方法主动回应时代命题,既要夯实历史学的基础,掌握学术前沿和新兴工具方法,更要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浙大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随后,张凯老师回顾了竺可桢校长的生平和浙江大学的校史,为同学们梳理了求是精神的源流。竺老校长执掌浙大的十三年间,以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为基础,努力达成德性与知识之间的平衡。张老师强调,“求是精神”蕴含着“立德树人”的追求,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成为一代代浙大学人的精神内核。
“求是”不仅是浙大的校训,更是一种贯穿古今的文化基因。张凯老师从三个维度阐述了竺可桢老校长对求是精神的理解。其一,求是精神以科学方法与精神为基础。无论文理,科学精神是学术合法性的根本。其二,求是精神以德性养成为前提。学术研究应立足良知,“求是”不仅追求真理,更强调人格的完善。其三,求是精神必须积极回应时代主题,进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使命。“求是精神”就是奋斗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科学精神,这在《浙江大学校歌》中“大不自多 海纳江河”“尚亨于野 无吝于宗”“树我邦国 天下来同”等词中得到生动体现。
分享结束后,同学们与张老师积极互动。夏佳鹏同学问及“如何理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追求?”张凯老师表示,天人之际就是古今之变背后的根本原理,要做到事理合一,在事中以求理,而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学于众人”;“天”不会消弭,恰恰要与生活融为一体,鼓励大家不以外在标准确定自身价值,要善于体察“我”所处时代的道,来实现自我价值的确立与坚守,为个人服务时代找到方向。此外,张凯老师还就“如何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文学科提出的要求”“如何看待躺平思想”等问题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最后,张凯老师还为每一位参与同学赠送了自己编写的书籍——《史地文存:治学的理论与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去践行和感悟求是精神的深刻内涵,因喜爱而靠近,因热爱而努力,因专注而优秀。
张凯老师金句
研究历史不仅是回溯知识,更是探寻历史运转的接续奋进机制,以“源流互质”的方式,找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有机联系。
“求是”精神是在自己和民族危亡之间建立联系,“求是”是要奋斗、要牺牲、要革命的,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把自己的价值脱离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AI工具是双刃剑,若你有思想,AI可助你提升;若无思想,AI将成束缚。
同学感悟
历史学见于但不止于“回忆”,我们既要当过去的“解读者”,也要努力成为未来的“书写者”,为人类优秀文明薪火相传“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历史学者要有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长河中构筑锁链,求索“是非”的决心。
——人文科学试验班2402 历史学 唐睿泽
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学术研究的形态。历史学作为一门依赖海量文献的学科,或许更需要与这些技术握手言和,但技术的介入,永远不能替代人文学者的核心使命。因此,我始终告诫自己:技术是工具,而“求是”才是灵魂。
——人文科学试验班2406 历史学 刘奇峰
历史学的“求是”不仅仅是求过去发生了什么事、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更在于探究复杂社会事件背后的深层结构。我希望能在未来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相关方向的研究工作,挖掘家乡社会近代变迁与地域文化的嬗变,也希望将学术研究与家乡文化相结合,通过对地方历史的深入挖掘,为家乡的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地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人文科学试验班2407 历史学 曾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