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现实感,不能太现实”——记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岱教授讲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12-05浏览次数:655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在国际会议中心迎来了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名师开放日”系列沙龙之徐岱院长的激情演讲——人文学科与当今时代。本次讲座是由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学生会以及丹青学园团学联承办的,主要是面向浙大求是学院丹青学园08级人文社科类的同学,以及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07级刚刚确认主修专业的同学而展开的。

      徐岱是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

 深度解读——当代社会下的人文学科

      讲座一开始,徐岱老师就面对现实,拿出一份报纸,现身说法,指着其中一篇题为“文科生找工作好辛苦”的报道说,这次讲座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找工作提前几年,因为这里不是就业指导委员会。生动的开场自然切入话题,提出人文类学科在文化上存在的某种误区。

      在如今现实大浪的冲击之下,我们的学习更重器具性,更多地考虑到以后的就业,而忽视了大学本身对我们的教育作用和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学习人文类学科更是需要远见。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我们现在背负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责任,无论这份责任是对己还是对社会,不同的责任认知造就的将是不一样的大学生活。徐老师提到有些同学上课抱着一种“听课如听戏”的心态,这万不可取。学习并不是娱乐,而相当于爬山,是要付出辛勤的。这对于现今有些大学生浮躁的学习心态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警戒作用。

      在人文学科类的学习过程中,徐老师提出了两个在大多数人文类学生心中困扰已久的问题:学人文学科干什么,人文学科是什么。

      针对第一个问题,徐岱老师幽默地为同学做了一个比喻:理工科可以研究“蚂蚁会不会放屁”这个问题,但之于人文学科它就毫无意义。并且徐老师援古引今,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讲起,一直谈到今天的社会价值观。但徐岱老师强调一点,这次讲座并不是要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把同学们带上思考的道路,并且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在某些问题如思考人生上走出大脑的思考,而能走上超越大脑的思考之路,即是心灵的思考。

      而对第二个问题的解说,徐老师简括之,做好人和过有意义的生活。这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人生的深刻哲理。现今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市场经济欣欣向荣,国人处处追逐大师,但即使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也越来越能感受到一种焦虑感和不安感。对于此,徐岱老师提醒我们要做优秀人才,要成为精英。既是要为精英,我们在大学里要学习的就不仅只是知识,更要学习智慧,运用自己的智慧寻找到自身的信仰,从而成为一个好人,过好自己的一生。陈水扁则是一个明显的反例:他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钻法律的空子,但最终只能愧对自己的一生,违背人文学科精神。

横向剖析——何谓成功

      现实社会中,其中不乏用过钱、权来证明自身的价值之人,我们并不否认这种价值观,压制这种价值观。徐岱老师认为,社会是存在就是允许这种价值观的存在,但真正的成功是有意义度过自己的一生,做一个好人,也是人文学科的宗旨所在。

      成功的一生,是可以正视自己的一生,是有着坚定信仰而努力实践的一生,要做到如此,徐岱老师认为,我们不能逃避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而“我到哪里去”即是对自己信仰的树立过程。在全世界都面临着信仰危机的时刻,某些大学生可能会误以为寻找信仰的一个捷径是在有形的教堂里,但徐老师告诉我们,在无形的世界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更有力的信仰。

      只有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我们才能更深更进一步地去了解生命的意义,张扬生命的力量,用人文的另一种静谧的激情去诠释生命的价值。大学的学习,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同学,就是要多学习“虚”的东西,这将是终身受用的。“年轻的时候我们就只有一个问题要解决——信仰,”徐岱老师恳切地说,“理工科的学生也是一样,要趁年轻多看书,这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而人文类学生则要传承延续这种历史的精髓。”

校园感悟

      大学本科教育特别是浙江大学的本科教育,采取的更多的是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自己去积极寻找自我发展的道路。但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现实的刺激,我们不得不面对就业压力,即使我们才刚入学;但在本科四年的时光中,我们都用以来学习“器”的东西却忽视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精神:校园精神和现实社会的冲突在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难道大学生只能在现实的消磨下越来越实际?答案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内心来回答的,这也并不是这一刻的回答就能决定自己一生所走的道路,这是通过找寻现实感和实际间的平衡感来实现的。

      “我不相信我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对抗这个时代的力量,但是我想还是有一些同学是想要过好自己的一生,想要找到生命的意义的,”徐岱老师望着大家说,“我们要真诚的、真心的投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心灵从来是真实面对自己的,在如今普遍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如果他们仅仅是凭着对钱、权的热爱,能够对着自己的一生说一句“我不愧于今生吗”,又从何某些解释在攀上钱、权高峰的同时还孜孜不倦的人呢?

      就业压力并不如深山猛兽,成功并不急于一时,这些经过时间的历练之后都需要我们自身的素养和人格魅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信仰产生的气质。

      “给我一个理由,我一定为你们鼓掌!”这是徐岱院长留给我们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殷切期望。这是徐老师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徐老师带给我们的动力,我们更没有理由放弃自己,放弃追求信仰,放弃让我们大学生成为徐岱老师义无反顾鼓掌的理由!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求是学院丹阳青溪学园

                                                                                                                                                            2008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