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军训中的美学

发布时间:2019-08-29点击次数:120

当我们谈论军训,我们都在谈论什么?

这是一个厚重的词语,让人联想起有关汗水、疼痛、煎熬等种种。但我今天想聊些其他的,譬如残酷之下的美。

无论是站军姿、走正步,还是整理内务,都对整齐划一有着近乎偏执的苛求。身为当事人,会觉得不近人情,可能还会援引罗素一句“幸福来自参差多态”来表示嗤之以鼻。然而抽出身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有时候真的会被这整饬的美而震慑到:一排腿呈同样的角度抬起,绷直的肌肉述说着同样的力度;偌大的体育馆里清一色的迷彩服托举起齐声的口号,令人血脉贲张;整理完的寝室,极简至相似,环视一圈也有心旷神怡的满足感。为什么呢?我想,兴许是因为这“整齐”其实是一种和谐,美,也正来源于此。

和谐美学这一概念是由西方的普洛丁提出的,但是中国也早有这一传统。战国时《尚书·舜典》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一句。《左传·襄》也曾说道:“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里的和谐指的是纯艺术性的和谐,而军训整齐形式中的和谐,还被更多赋予了群体的归属感,就好像同一个部落的原始人,比划着相同的手势;当我们在一个集体之中,无论是一个班、一个连,还是一个团,我们穿着同样的衣服、做着同样的动作,喊着同样的口号,我们获得了归属,成为了集体的一份子,而集体又因为我们的整齐一致变得人格化,且趋于壮大,于是浩大的声势、巨大的力量显出一种磅礴的美来。因此一位路人偶遇一个行进中的方阵,他定会侧身几秒,注视着方阵,然后或出言惊叹,或暗自感叹,叹,这整齐和谐的美。

谈到这里,便可以说说军训体现的另一种美,那便是力量美。说起来,人们似乎总偏爱没有棱角的柔美,似水袖,如流波,春风化雨般温柔;但军训却把另一种硬朗阳刚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形体而言,它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力量——把力与气灌注到身体的每一寸,至指尖眉心,从而让我们的姿态更加挺拔;就心气来说,它让我们更有血性,不论男女——女孩儿着戎装,一身英气,不再如弱柳扶风,男生学着站如松,行如风,正是倜傥少年郎模样,更为硬气,不做所谓娘炮之流。八月炽阳下,每一次隐隐的酸痛,都是在发力的证明;操练场上的年轻人们,可能都不知道,他们流着汗的样子,好像在闪闪发光。

我不是刻意美化军训,军训的本质的确就是用苦与累去磨练一个人的意志。然而,正如几米所说,“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事物的性质都是相对的,美好总需要痛苦来映衬。如果没有两万步的暴走做铺垫,我不会为那天傍晚躲在月牙楼后的半片彩虹而惊喜得失声;如果不是为凌晨五点的消防演练所迫早起,我也不会拉开窗帘,和今晨染了大半个天空的紫色霞光面面相觑 ——你也这么早吗——原来生活还能这样善待我。我以为,只有在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那些原本不经意的美好,才能在心上,一击即中。军训提供了一块灰色的幕景,以至于每一笔只是轻蘸了颜料的笔触,都显得那样明艳。

宗白华把美比作散步时偶然捡到的一枚燕石,可以放在桌上作散步后的回念;军训中的美,大抵也如是。质拙却值得长久。

(一团七连 蔡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