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赣河畔
发布时间:2018-09-07,点击次数:106
八十多年风雨同舟,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弹指间,历史于废墟中匍匐蜿蜒。湘赣河畔,一位正值而立之年的青年意气风发,刚刚领导秋收起义的他来到了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之地。虽然那时他们刚刚起步,但革命前景尚好。秋明如镜,风清如水,一颗年轻的心脏正跳动在那炽热的胸膛中,与他的满腔热血共舞,他在那时便立下决心,在此地种下革命的种子,并在此地生根发芽。
然而,那时的他或许不会想到,七年之后,他却不得不离开这个革命开始的地方。
又是一个金秋十月,秋风乍起,落叶归根,静水东流,孤夜月明,又是这个河畔,又是这轮明月,又是只有他一个人。七年了,他没变,他还坚持着最初的理想;七年了,他变了,变的难道是那皱纹渐渐爬上的脸庞?不,不仅是,还有他那颗年轻的心脏,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性。赤诚的心仍在跳动,而且变得坚硬如铁,能经受百般磨练。深夜,天气更冷了,旁边的树上又掉下几片树叶,纷纷扬扬落在地上,晚风轻轻拂过脸庞,寒意深入骨髓。
“书记,披件衣服吧,晚上怪冷的,你已经站了许久了,要着凉的。”
“不,不冷,我还要再站会想些事,你先回去吧。”
此刻,他心乱如麻,他有些失望,或许又有些内疚?内疚自己没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内疚自己没能说服他人?他知道他们这次失败了,敌人很快就会追来,他们第二天就要启程。但此刻,他只想在这个他与战友相处了七年的地方多待一会,他不知道此行结局怎样,但过去已不可追回,他们唯有前行。
两万五千里,这究竟是怎样的血肉长城?长征呵,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用理想、信念、意志、力量甚至是生命谱写了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在中国革命史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没有人会怀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没有人会忘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忆起那千里冰封的黄河,那大雪覆盖的高山,那布满沼泽的草地,无人不会心生感慨,而更多的是敬畏,是发自内心的对革命的崇高敬意。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是1965年毛泽东重回井冈山,感慨万分,一时兴起所作。此时他已步入古稀,但仍难抑心中感慨,这是革命生死存亡决定的地方啊!他不会忘记当年做出的艰难抉择,是那一个个心理抗争与决绝,才最终造就了革命的最终胜利。这次来到湘赣河畔,他终于能露出笑容,因为他没有辜负当年的自己,没有辜负人民对他的期望。
时光荏苒,长征这条“红飘带”已卷入历史的浩渺云烟。循着长征的铿锵的足音,我们血性仍在,信念仍在,理想仍在。时间不会倒流,命运不能轮转,所有长征时的悲壮或许都沉到了时间的底层。而我们只需记住,对于长征,我们不曾忘记,只是将一切埋在心底。
千帆过尽,湘赣河畔,仍未改变,引领着一批又一批的人前行。(一团十二连 杨象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