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青铸军魂

发布时间:2018-09-06点击次数:147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王昌龄笔下的战场风沙,汹涌着睥睨天下、傲视群雄的英雄豪情,又贴切地体现了从军战士们铁骨铮铮、一往无前的铁血形象。所谓“击剑酣歌当此时”,无论是高亢嘹亮的放歌,抑或是英勇决绝的枪炮,服从命令,知行划一,蕴含的都是铁骑英雄的精神和热血军魂的信仰。

从商周的铁斧木工到春秋的铜盾长矛,从秦汉的乐越甲战车到南北朝重装骑兵,军人们便秉持着坚韧卓绝的精神,一旦战鼓擂响,任狂风骤雨、血流成河,眼里只有手中枪、腰间剑、鬓尾刀,心外再无旁骛。

唐宋末年攻城火器出现,随武器进步的是兵士日渐高昂的战力,始终不变的是他们精忠报国的精神。“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诗仙的诗句描摹行军之肃穆;“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骆宾王畅想从军的愿想。男儿万丈豪情,何不从军行!正似那杨炯所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明朝以来,南蛮北狄,倭寇侵犯,不绝于心,无数震慑心魂的名字永远在华夏银河之中闪烁。前有戚继光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扫平倭寇之患;后有郑成功抗敌驱荷,收复台湾;再到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们同无数誓死卫国的兵士一道,守护着生死相依的国家,捍卫着浩然铿锵的军魂。

近代中华,硝烟四起。那是一个苦难的深渊、一个残酷的地狱、一段血肉模糊的残片。悲恸之下,军人们浴血抗战,一次次冲锋、一次次奇袭、一声声呐喊;鲜血之下,战士们艰苦卓绝,一次次同归于尽、一发发弹尽粮绝、一个个英勇牺牲。头可断身不可屈,命可无而气不能绝!

当今世界,尚且和平,但军人们从未松懈警戒的身形。看那红旗下傲立的身影,是军魂最鲜明的注脚;听那训练场整齐的步伐,是军魂踏实的根基。在这个喧腾狂飙的时代,注定有一些东西要恒久地打磨、不变地传承,以对抗世界变迁。比如,那杆军抢;比如,那颗军心;比如,那朵军魂。

《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华军魂,亦在于此。军人,在训练中提升自我,在精进中不忘初心。岁月如刀,一代代军人终会在或平淡或壮烈中风化,但是,当风云再次涌起,涛浪翻飞,他们,依然会伫立在烈火前、泥泞中、雪山上,扛起最威武的枪炮,展现最英武的军魂!

此所谓:

塞下应多侠少年,宝刀昼鸣送军魂。

铁血难写丹青引,又思将军赋采薇!

(一团五连 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