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部快讯】一起来听党课啦!
以文化为基
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子法在一团四连、五连的主题讲座
9月3日晚,学生军训师一团四连、五连共同邀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子法老师为参训学生作题为《依靠文化自信坚定民族复兴信念》的精彩报告,旨在引领参训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文化的力量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报告伊始,张书记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讲话,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不能片面的理解为仅仅是传统文化。
在报告中,张书记从两个独特的视角切入:一个是从《中国诗词大会》等现象级电视节目引发的文化现象说起。张书记向同学们展示了数首毛主席的诗词,展现了他的妙思才情、革命豪情与似水柔情、由衷“杭”情等。另一个是G20峰会时杭州展现出来的独特文化魅力。秀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文人骚客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都成为了杭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西湖三杰”为代表的西湖名人们共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仁人志士所追求和拥有的“家国情怀”饱含着公忠坚毅、孝义传家与清白做人等优良品质,可以说这些满满的正能量在任何时代都无不散发着耀眼光芒。张书记提炼的中华文化关键词也让同学们有了豁然开朗之感。最后,张书记以“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作结,希望能对同学们军训、大学生活与未来人生能有所启发。
军训生活近半,张子法书记充满诗意和才情的精彩分享如泉水咚咚润人心田,诗词之美尽显文化魅力,更鼓舞大家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报告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更立志要坚定自信、保持定力、踏实前行,以奋斗写就神州千秋业,将民族复兴的梦想化作乾坤万里春!
(一团四连 文:张家璇;摄影:谭敏锐)
读大学的意义
——记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党委书记林伟连在一团十三连的主题报告
9月3日晚,紧张的定向越野刚刚落下帷幕,一团十三连邀请了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党委书记林伟连老师在紫金港校区东二教学楼为参训学生作了一场题为《读大学的意义》的主题报告,旨在为同学们即将开始的大学学习生活答疑解惑,指明方向。
林书记首先以上海大学81名同学集体退学的新闻向大家展示大学是充满挑战的,并由此展开了学理发的男孩的故事,引起了同学们对于如果不读大学自己会在做什么的思考。两相对比,引出了读大学的意义。第一个意义是让青年学生学会成长。林书记指出,“要站在比现在的自己高一层次的位置规划自己的目标与行为”,强调了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同学们提前规划好自己的方向与计划,以便更高效、更有目标地在大学生活中汲取养分。第二个意义是使青年学生具有更大的格局。林书记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出“世界”包括“认知的世界、内心的世界、社会的世界”,同学们可以借助DISC测试等科学的方法更加了解自己,在全面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走好进入社会的世界的第一步。
最后,林书记号召,大学生要在有健康、有学术、有爱情的同时,更要树立一个坚定的信仰,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入党申请书,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树立起牢固的共产主义信仰。
通过这次精彩的讲座,一团十三连的参训学生表示,对大学生活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对党组织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入党动机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希望包括十三连在内的一团参训学子,能够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切实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一团十三连 于雯青)
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责任
——记一团副政委孙棋为十二连讲授党课
2018年9月3日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1A-301教室,学生军训师一团孙棋副政委为十二连全体参训学生讲授了一堂题为《革命精神代代传》的党课。为时两个半小时的党课中响起了十余次掌声,许多同学目光炯炯、满眼泪花,专注地聆听着孙副政委春风化雨般的教诲,在红色故事中汲取思想力量,做传承革命精神的新一代青年。
放下身段、抬起胸膛、挺直脊梁
党课伊始,孙副政委即以过来人的身份送给新生十二个字:放下身段、抬起胸膛、挺直脊梁。放下身段就是要放下父母掌中宝、高中佼佼者的身段,在15天的军训生活中艰苦训练,在今后大学生涯中重新出发、扬帆起航;抬起胸膛就是要养成优良习惯,满怀信心迎接各种挑战,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挺直脊梁就是要担负起作为一流大学学子的使命,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共同建设伟大中国梦中实现人生最大价值。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你到浙大来干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老校长的两问鞭策着浙大学子在求是园志存高远、坚定信仰。孙副政委从竺老两问出发,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求是书院成立、西迁办学、同根同源的四校合并等学校办学大事,阐述了我们的浙大从哪里来的问题。进而,孙副政委围绕党和国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聚焦于井冈山革命和延安革命两个时期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形成了难能可贵的革命精神。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未来30年“到哪里去”的问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浙江大学的“三步走”目标愿景与之不谋而合,提出在三个时间节点上分别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和整体达到世界顶尖大学水平的目标。由此,孙副政委向同学们介绍了“个人、学校、党和国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将个人、学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主动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个人不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能使自己崇高
曾志魂归井冈,将骨灰洒在井冈山,和小井红军医院的战士们永远在一起。耄耋之年的她却在小井红军烈士之墓前长跪不起,他们是她一生的牵挂。战争时期为了革命事业,三次将亲生儿子送人;在生命熄灭的交代中,“七个不”并不是绝情,而是公私分明。曾志用她的一生践行着“共产党人,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誓言。将军级农民甘祖昌将个人收入和存款的80%支付国家建设,心中“只有国家,没有个人”。将军夫人龚全珍继承丈夫遗志,师者仁心30年。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全国道德模范时高度评价龚全珍老人,呼吁“向老阿姨致敬”!老阿姨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这是我这一辈子最快乐的一天,革命精神需要一代代传承,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事业就会更加兴旺,祖国就会更加强大。”
孙副政委用两个生动的井冈山故事向同学们诠释了革命情、爱国魂的深刻内涵。他强调,“我们也许无法成为伟人,但我们对伟人的精神必须保持崇敬,将这份精神代代传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延安时期,毛主席亲自为因窑顶坍塌、死于生产事故的张思德同志召开追悼会。张思德从军十年、入党七年,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尝百草”,以身验毒,甘作人梯,让战友踩在自己身上救人。他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党员的光辉形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同志。加拿大籍医生白求恩怀着“营救生命是医生最大天职”的信念,志愿支援中国进行抗日战争,将高额津贴用于救治伤病战士。“离火线最近的战场去,白求恩连续工作69个小时,为115名伤病员做手术,他的精神鼓舞了战士们不畏牺牲,冲锋在前。在医用手套全部用完的情况下,他坚持救治,因不慎划破手指、伤口感染,患败血症逝世。”孙副政委说到这里时,很多同学的眼睛里都已经饱含泪水。“我在这里工作的两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两年,在这里我实现了人生抱负和价值。”白求恩的遗言充分阐释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负重前行
孙副政委指出,“爱党和爱国是有机统一的,不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只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人生最大价值。钱学森坚持回国,一心入党;华罗庚‘老同志、新党员’,诠释着党员的信仰;浙大校友林俊德秉持马兰精神,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浙大毕业生戴佳成奔赴西藏那曲,扎根基层。正是这些立大志、有信仰的人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为我们铺就了康庄大道。”
在党课的最后,孙副政委希望同学们能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努力成为灿若星辰的浙大人!
(一团政治处 文:郁佳俐;摄影:吴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