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考——听陆国栋教授报告有感

发布时间:2014-09-11点击次数:211
 转眼已经在浙大待满十天,从刚到浙大的新奇忙碌,到跟随学长组的愉快与归属感,再到军训的疲倦紧张……时光不停转,对未来的迷茫感终于在身体的疲累中慢慢浮现。虽然我有粗略的大致目标,但对于习惯了高中生活的我来说,在截然不同的大学中下一步该怎么做,该何去何从,我忽然无法回答。

今晚陆教授的报告,我觉得是这些天以来我听到的最精彩的报告。它好像为我开启了一扇思考的门,引导我整理高中以来所有的学习生活,思考社会人生,思考初心。

陆教授的报告中提到了一道面向新生,调查对于浙大态度的问卷题。对于我来说,浙大从初中起就是我的目标,所以我选择了浙大,又因为出于对生物学的热爱,我选择了生环地专业。曾经为了热爱的学科,我还参加过学科竞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竞赛居然沦为了速成背书赛,从某种角度来看,功利性暴露无遗。就好像陆教授所说,我们成了考生,并非学生。

犹记得高一时我还是个不安分的家伙,会对着课本上的词句死抠好几天,思考老师上课不会讲的一些问题,会在假日用手头各种各样的材料做一些小东西。但随着课业的加重,总有声音叫嚣:“这有什么用呢?这些对考试有帮助吗?”

将我的那些想法贴上封条。就在这种自欺欺人和应试的功利主义影响下,我慢慢的把潜意识中那些较真与创造且行且抛,直到高考之后面对突然空虚的日子,想起从前一个人捣鼓的小东西,心中竟升起惭愧。

陆教授对我们提出了一点要求:从“考”到“学”,再到“研”。“考”是被动,“学”是主动,而“研”则是较真,创新。那一刻我意识到,是时候把以前“鲜活”的我找回来了。我喜欢生物,我想上浙大,这两句话在我心中存在了不知多少年。然而为了完成我的追求,我将分数视为真理,将成绩作为绝对我评判标准,得到了它们的同时,抛弃了创造力,抛弃了对于除题目以外事物的敏锐感受,可是现在,在大学里我要重拾这些品质。

成年人往往怀念童年,我想怀念的是那所谓“初心”的鲜活思想。“初心”不是功利的,而是对于喜欢的事物单纯的迷恋,是调动所有感官去看,去想,去做。在将来的生活中,我该有这样的状态。

感谢陆教授——我的视野忽然变得清晰辽阔。怀着纯粹诚恳之心成长,我期待在大学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