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

发布时间:2019-09-01点击次数:288
 破茧

——从孔乙己看当代学生与军训

 

居似笼,吾如金蝉脱壳;如蛇婉雅,而吾心自由。

——题记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一双沾满泥的手便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了吧,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官下,人们却还要耗尽生命去求取功名,并往往不得其志,只好在潮湿的角落里苟且偷生,在有生的最后也要被风尘磨为灰烬。这是一个悲剧,一个不起眼的悲剧,一个暗藏汹涌的悲剧。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那年的战火、硝烟与屈辱已经驶入了离去的轨道,只有渐行渐远的鸣笛声还在细语着悲愤。孔乙己,便是这余音中的一抹。语文课堂上,他那四个字到底形状如何,依旧无人在意,反倒是这件事本身,成为了一个凄凉的笑话,一曲幽默的悲歌。然而,这或许就是时代的进步。

转眼今世学生,风华正茂,谁主沉浮?其中不乏有超世之才。他们已经脱离了千百年来书生的刻薄模板,而成为划浪时代先头的弄潮儿。孔乙己,也变成了为封建残余盖棺的最后一块墓碑,供学生们去观望,去悲哀。从深处想,这些学生们不会真的理解孔乙己的心境,可能只是知晓,但永远也不会探明——因为环境不同:长衫短褂的阶级标志、无情哄笑的社会凉薄、之乎者也的酸腐文气……在这个时代已全无立足之地,所以也自然不会出现孔乙己般的学生。当代学生已经从过去的丝茧中蜕变了。

这就是进步之处,因为环境的变迁,过去的没落与今日的昌新已经完全地划分出了界限:我们只能吸取教训,但永远也不能,更不想去效仿孔乙己。时代已经提出了要求,也断绝了后路,我们只能行走,无法回头。红旗招展翻空影,我们的唯一即为望旗而走,砥砺跨入新时代。

寒蝉沉睡七年,只为求得七日鸣唱之灿烂,学生的破茧,也渡过了与之相似的日月江流。孔乙己死亡了,旧时代消亡了,华夏闭锁甚久,终于有了重生的机缘:百年前,叱咤书生拍案而起,燃烧腐朽的围墙的炽焰,也点燃了涅槃的圣火,凤翔千仞,从此,青年学子登上了华夏的史诗,开始指点江山;后来,不远处的孤舟上,又是青年为未来谱写了序曲,为登高成就了奠基,歌声嘹亮,青年们再一次为历史培育了鲜红的一朵;如今,我们追缅过去,试看现时,七十年的华光沐浴了今天的黄金时代。复兴是艰苦卓绝的旅程,一代代学子行走在路上,成为一代代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学子们已经褪去了那身长衫,摒弃了迂腐,他们的肩膀已经能承担大任,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可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破茧,不意味着旧的消亡。我们历经百载,舍弃了孔乙己的外形,但孔乙己的深层灵魂,是不是依然根植我们内心的深层土壤?现在虽然没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但不劳而获,窃书不算偷的态度真的已经不存在了吗?孔乙己不欲加入底层社会,又挤不进上流社会,虚荣自负,懒惰功利,于是碌碌无为,抱着苍白的信仰终其一生,现实里真的没有这样的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因为荣光竟在彼岸,才需要浩然正气去驾驭黄金之舵,七十年的里程碑,正是革命的不二时机——“国人玄虚空想的

军训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让我们在这几天里投笔从戎,让曾经只会在夜雨青灯下卷墨挥毫的我们去接受阳光炙热,汗水涔涔,让我们结束作茧自缚的人生,去迈向为国尽忠的领域。且看训练场上,阳光耀眼非凡,却掩不住口号铿锵,步伐齐整,这时我们才重新认识了自己:即便是两眼不闻窗外事的白面书生,在壮志豪情前也可与天为战。我们承认,我们允许,我们背负这个时代的精神,所谓青年,便是最热血,最豪爽,最骄傲之人,可清可浊,但都在追求人生意义、极致大道,为学生者,因而冲锋在前,有驾驭时代之志,追随自己的理想,大国与民族的希望,风雷激荡,舍我其谁?

我们作为军人的身份,纯洁无垢,坚如磐石,天空浩渺,大风吟唱,鲜烈慷慨宛为梦;志在高远,意在飞升,这是只有青年与军人才会胸藏的壮怀激烈,也是曾经业已湮灭的孔乙己们永远无法触及的对岸,我们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在哀惜他目光狭窄的梦幻,愤怒其虚无苍茫的未来,孔乙己一直不明白,梦,终是会醒来的,若一直沉醉其中无法自拔,就会成为不能破茧的蛹:所谓翅膀,终究还是迷惘。但我们不是,我们是赌上了命运之梦,驰骋在人生战场的英杰们,至死都不会舍弃执念的理想,哪怕那只是尚未实现的梦,也要将它目睹到最后。我们不放弃现实,不抱怨命运,我们便是这样遐想着,奋斗着,与绿野层林一般屹立着。

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这必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我而言,来浙大,就是为了求是创新,但没想到的是,我竟在军训中找到了自己一直寻找的东西:军责之观念之。军旅教会了我从茧中走出来,从脚下做起,站好每一天的军姿;从笔下开始,写好每一笔文字,以中有足乐者而已。心在高远,志在凌云,气在涉险,这就是我们的浙大和一代学生的向往。

光芒旖旎,波影徘徊,微风轻起,碧波荡漾,衬映着学子的血潮如铁,心似琉璃,此乃独属于当今的流徙横越,峥嵘岁月。

粉板上早已没有了孔乙己的名字,茴香豆也越发的少见了,萧瑟秋风不见,俨然换了人间。

就让我们——新代学子,来为孔乙己那无尽的长梦画上句号,我们会亲自为世界展示当代学生的英姿,因为我们的心象可以永生长存,蝶翻轻粉,亦可扶摇而上。(一团三连 张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