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之名 俯瞰中华

发布时间:2019-08-24点击次数:74

以梦之名 俯瞰中华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里尔克的名句像是最低沉的钟声,在八月的尾声中唤起层层共鸣。人们默想的心事各自不同,感怀的心绪却有着相似的苍凉。象征安逸的桌面被一扫而空,布满盛筵的长日已然将尽。求是园的学子们聚集在人流如织的体育场,听着军训前最后的动员。在这个晚上,风是向南吹的。

历史的啸风划过华夏大地的山河关隘,它俯瞰着中华民族的辉煌、沉沦与复兴。透过一个世纪的时光堆叠,五四的风雷仍在今日产生着雄壮的声响,唤醒一代代人的共鸣。百年之前,那些与我们同龄的青年以一腔孤勇掀起了全社会的激烈变革,一扫中国人世纪初的迷惘、彷徨与困惑。

这些青年学生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也时时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自身,明确自己的真正责任与历史使命,在保持高度爱国热情的前提下,确立了一种现代的秩序意识。在他们的推动之下,中国政治的阴晴冷暖不再来源于上层政治家的任意妄为,而是从下层出发,和广大人民建立起密不可分的联系,环球同此凉热。

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军训的意义才显得尤为突出。它让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许许多多隐藏着的力量。即使在在艰难岁月,它们依然活着。这股力量由群体发出,而非个人。这股力量交织着理性与怀疑,悲悯与热情。

在军训场上,文明的精神与野蛮的体魄并驾齐驱,诗性的文笔则支撑着充沛的情感,让求是园中的学子们在个人与国家,能力与责任这样宏大的话题上不断地进行追问与思辨。

军训的意义在于对集体的强调,而非个人的荣辱。它让众人淹没个人,团结压倒独行。它让众声齐鸣,独白失声。它让无力者坚强,让有力者坚定。军训为我们真切的展现出集体力量的迸发,也由此唤起我们对于集体的认同和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绝不仅仅隶属于某一个军事单位的划分,这种归属感更是在民族与国家层面的彰显。它唤起了我们血脉中相承的历史与文化,也为我们指明了在大国崛起中青年知识分子应处的位置。

回首中华历史的漫长征途,我们领略了李贺诗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雄浑气脉,感染于白居易“白日放歌须纵酒,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家国之喜,也哀叹于陈陶笔下战事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悲凉凄切。中华文明自古不爱好战争,但没有一代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决心可以被质疑。如今的我作为身着戎装的一介书生,仍能听见古时楚地上战鼓隐匿的颤音,仍能看到长江水上抵御日寇时沉船的遗骸。(一团十连 林子明)